展會信息港展會大全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來源:互聯網   發(fā)布日期:2024-07-08 14:39:11   瀏覽:1578次  

導讀:期待更多奮斗在 AI 第一線的青年先鋒,積極思考如何將更通用的 AI 技術,更有效地應用到更廣泛、更多元的實際生產生活場景中,使之成為真正推動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的引擎。 7 月 5 日,在 2024 WAIC云帆獎頒獎典禮暨人工智能青年先鋒論壇上,舉行了最新一屆的「W...

期待更多奮斗在 AI 第一線的青年先鋒,積極思考如何將更通用的 AI 技術,更有效地應用到更廣泛、更多元的實際生產生活場景中,使之成為真正推動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的引擎。

7 月 5 日,在 2024 WAIC云帆獎頒獎典禮暨人工智能青年先鋒論壇上,舉行了最新一屆的「WAIC云帆獎」頒獎典禮。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2024 年 WAIC云帆獎共收到來自全球的近 200 份有效報名和提名,最終遴選出 10 位璀璨明星和 15 位明日之星。他們中有來自海內外著名高校的青年教師及博士后研究員,AI 領先企業(yè)的技術負責人、也有參與創(chuàng)立了新一代 AI 創(chuàng)企的年輕實干家,專業(yè)領域集中在大模型、具身智能、AI for Science、可信 AI 和數據安全等,他們的工作為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可能。

接下來,讓我們一睹執(zhí)掌未來十年鑰匙的 AI 青年人才的風采。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2024 WAIC云帆獎「璀璨明星」簡介

(按姓氏拼音排序)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Aston Zhang Meta 研究科學家,Llama 3 核心貢獻者

Aston Zhang 是 Meta 的 Llama 團隊的研究科學家,也是大模型 Llama 3 的核心貢獻者。在此之前,他曾是 AWS AI Research 的科學家/經理。他獲得過 ICLR 杰出論文獎、ACM Ubicomp 杰出論文獎和 ACM SenSys 最佳論文獎提名。他的《動手學深度學習》教材被全球 70 多個國家 500 多所大學采用。他在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獲得了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黃超 香港大學(HKU)計算機科學系和數據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博導

黃超是香港大學(HKU)計算機科學系和數據科學研究所的助理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他的研究興趣涵蓋大型語言模型(LLM)、圖數據挖掘、推薦系統(tǒng)和智慧城市等領域。在這些領域,黃超發(fā)表的研究論文獲得了廣泛認可,被視為 WWW 2023、SIGIR 2023 和 2022、以及 KDD 2019 等頂級會議上最具影響力的論文之一。此外,他的研究成果還入圍了 WWW 2023、WSDM 2022 和 WWW 2019 等重要會議的最佳論文獎提名。他的學術貢獻在 2022 和 2023 連續(xù)兩年獲得斯坦福大學"世界頂尖 2% 科學家"的殊榮。黃 超卓越的學術貢獻獲得了享有盛譽的"2024 年理論計算機和信息科學前沿科學獎"。他所帶領的港大數據智能實驗室開發(fā)的多個開源項目也引起了業(yè)界廣泛關注。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孔濤 研究員、字節(jié)跳動機器人研究負責人

孔濤,研究員,字節(jié)跳動機器人研究負責人,帶領團隊進行大規(guī)模通用機器人的技術攻堅和孵化工作。博士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師從孫富春教授。研究成果發(fā)表 50 余篇高水平學術論文,Google Scholar 引用超過 1.1 萬次,開源算法被權威框架引入標準算子,廣泛影響了后續(xù)工作。獲得 2024 WAIC云帆獎、2023 CAA 自然科學一等獎、斯坦福大學全球前 2% 頂尖科學家,多次帶領團隊在機器人國際比賽中獲得冠軍,長期擔任 NeurIPS 等會議的領域主席。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苗旭鵬 普渡大學 Kevin C. and Suzanne L. Kahn New Frontiers 助理教授

苗旭鵬,將于今年秋季加入普渡大學計算機系擔任 Kevin C. and Suzanne L. Kahn New Frontiers 助理教授。博士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后于卡內基梅隆大學擔任博士后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機器學習系統(tǒng),數據管理和分布式計算,主持或參與了多個明星開源系統(tǒng),如 Hetu、FlexFlow Serve、Angel 等,已在OSDI、ASPLOS、NSDI、SIGMOD、VLDB 等國際頂級學術會議上發(fā)表論文 40 余篇,獲 2022 ACM 中國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全國獎)、VLDB 2022 最佳論文獎、ASPLOS 2024 Distinguished Artifact Award 等榮譽。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涂鋒斌 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涂鋒斌博士,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涂博士于 2019 年在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獲得博士學位,同年獲北京市優(yōu)秀畢業(yè)生及清華大學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他于 2019~2022 年在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 SEAL Lab 擔任博士后研究員, 2022~2023 年在香港智能晶片與系統(tǒng)研發(fā)中心(ACCESS)擔任博士后研究員。他的研究方向包括AI芯片設計、計算機體系結構、可重構計算、存內計算。他設計的 AI 芯片 ReDCIM 和 Thinker 分別榮獲 2023 年度中國半導體十大研究進展和 2017 年國際低功耗電子與設計會議 ISLPED 設計競賽獎。已出版《神經網絡加速器的計算架構及存儲優(yōu)化技術研究》、《人工智能芯片設計》專著 2 部。已發(fā)表 50 余篇學術論文,包括 ISSCC、JSSC、DAC、ISCA、MICRO 等集成電路和體系結構領域權威期刊和學術會議。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王劍 螞蟻集團遙感大模型負責人

王劍,螞蟻集團遙感大模型負責人,擁有十余年的機器學習經驗,在人工智能和遙感領域的期刊和會議發(fā)表論文 30 余篇,專利 30 余項。在螞蟻集團參與了基于衛(wèi)星遙感的農村金融風控系統(tǒng)“大山雀”、百靈多模態(tài)大模型等多個人工智能項目。主導的具有金融特色的人工智能算法,在安全風控、金融信貸、內容推薦等多個場景廣泛應用。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王云鶴 華為小模型實驗室主任

王云鶴博士的研究領域包含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模型壓縮、高能效 AI 計算等,多項算法落地工業(yè)界產品,主導的加法神經網絡、盤古“小”模型等項目受到了業(yè)界的廣泛關注。在相關領域發(fā)表 CCF A 類學術論文 100 余篇,包含 NeurIPS、ICML、CVPR、ICCV、IEEE TPAMI 等,獲得了 CVPR 2024 最佳學生論文提名獎。擔任 NeurIPS 和 ICML 的領域主席,TMLR 的執(zhí)行編輯等。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許華哲 清華大學助理教授、星海圖聯合創(chuàng)始人

許華哲博士現為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博導,清華大學具身智能實驗室負責人,同時為星海圖聯合創(chuàng)始人。博士后就讀于斯坦福大學,博士畢業(yè)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其研究領域是具身人工智能的理論、算法與應用,具體研究方向包括深度強化學習、機器人學等。許華哲曾獲得頂級機器人會議 CoRL'23 最佳系統(tǒng)論文,并在 IJRR, RSS,NeurIPS 等頂級期刊/會議論文發(fā)表論文五十余篇,代表性工作曾被 MIT Tech Review 等媒體報道。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趙俊博 浙江大學百人計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圖靈班項目主任

趙俊博,現任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博導、圖靈班項目主任,前連續(xù)創(chuàng)業(yè)者,歸國前曾供職于 Meta 和英偉達,于 2019 年獲得紐約大學計算機專業(yè)博士學位,師從圖靈獎得主 Yann LeCun,在國內外刊物發(fā)表論文近 50 篇,論文總引用量已達 18500 余次。在浙大期間,領導百人團隊主導研發(fā) TableGPT,并落地于制造、金融、民航等行業(yè),已產生可觀經濟效益。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張倬勝 上海交通大學長聘教軌助理教授

研究方向為自然語言處理、預訓練語言模型、大模型智能體與安全,代表作包括自動思維鏈推理(Auto-CoT)、多模態(tài)思維鏈推理(MM-CoT)、多模態(tài) GUI 智能體(Auto-GUI)、檢索增強預訓練模型(UVR)。入選中國中文信息學會博士學位論文激勵計劃(優(yōu)博)、全球 AI 華人百強學術新星。在 TPAMI, ICLR, ICML, ACL, AAAI 等頂級期刊和會議上發(fā)表論文 70 余篇。Google Scholar 被引超過 4300 次,開源成果在 GitHub 社區(qū)獲得超過 10000 星標。多次在 IJCAI、COLING、CVPR 等 CCF-A/B 類國際會議上作 Tutorial 前沿技術講習班授課。曾在日本國立情報研究機構(NICT)、瀾舟科技、微軟雷德蒙德研究院、亞馬遜云科技等機構實習。

2024 WAIC云帆獎「明日之星」簡介

(按姓氏拼音排序)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丁寧 清華大學博士后

丁寧,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研究自然語言處理、大語言模型,在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ACL、NeurIPS、ICLR 等期刊和會議發(fā)表多篇學術論文。入選中國科協(xié)青年人才托舉工程,曾獲 ACL 最佳系統(tǒng)展示論文、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青年優(yōu)秀論文獎、中國算力大會最佳學術論文獎、百度獎學金、清華大學優(yōu)秀博士論文等榮譽。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杜辛亞 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計算機科學系終身軌助理教授

杜辛亞博士是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計算機科學系的終身軌助理教授,專注于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和大型語言模型。他的研究目標是構建具有可靠知識和推理能力的智能機器。杜博士被評為數據科學領域的閃亮新星,并入選 AAAI 新教師亮點計劃。他獲得了 2024 年亞馬遜研究獎和 NSF CAREER 獎。他的研究成果發(fā)表在包括 ACL、EMNLP 和 ICLR 在內的頂級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會議上。杜博士在問題生成領域的突破性深度學習方法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 ACL 論文之一,極大地影響了知識庫構建、摘要和對話系統(tǒng)的發(fā)展。他在信息提取方面的貢獻,建立了可靠的深度文檔理解方法,推動了跨學科研究的發(fā)展,并有效促進了社會政策的理解。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耿浩然 北京大學本科生、斯坦福大學訪問學者

北京大學圖靈班 2020 級本科生,斯坦福大學訪問學者,即將赴 UC Berkeley 攻讀 PhD。曾獲 Berkeley Fellowship Award、Stanford Graduate Fellowship Award,北京大學年度人物、國家獎學金、五四獎學金、商湯獎學金等。研究方向為機器人和三維視覺。目前共在國際頂級會議和期刊發(fā)表十余篇論文。代表作包括 UniDexGrasp++:ICCV 最佳論文獎(馬爾獎)入圍獎,滿分評審;GAPartNet:CVPR 2023 亮點論文,滿分評審。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劉邦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和 Mila 研究所助理教授

劉邦為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和 Mila 研究所助理教授,CIFAR 人工智能主席教授。研究領域為自然語言處理、多模態(tài)具身學習,和 AI for Science。曾獲蒙特利爾大學研究卓越獎,WWW 2023 最佳論文提名,George Walker PhD Thesis Award。他在高水平會議和期刊上發(fā)表 70 余篇論文及教程,推動基于圖學習的 NLP 研究,提出首個材料科學大模型,成果被廣泛部署到 QQ Browser 等應用。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劉世隆 清華大學博士生

劉世隆,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為朱軍教授,在 IDEA 研究院實習并接受張磊老師共同指導。Google Scholar 引用數超過 3700,GitHub 總 star 超 20 k。曾獲 2023年 CCF-CV 學術新銳,2024 KAUST AI Rising Star。發(fā)表頂會頂刊文章超過 20 篇,三篇文章被 paper digest 評選為 ICLR/CVPR high influencial paper。2020 Geekpwn deepfake 識別競賽第一名。代表作Grounding DINO 是 huggingface 下載量最高的開集檢測模型。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潘旭東 復旦大學副研究員

潘旭東,復旦大學本博,師從楊珉教授,23 年畢業(yè)留校擔任副研究員,主研方向為 AI 安全。近 5 年在TPAMI、ICML、NeurIPS、IEEE S&P、USENIX Security 等國際頂會頂刊發(fā)表論文 29 篇(CCF-A 類 20 篇),率先揭示 OpenAI GPT 等大模型數據隱私(2020 年)和后門植入風險(2022 年),得到OpenAI、Google 等廠商高度重視,入選 ACM 中國計算機安全分會優(yōu)博獎、華為“天才少年”(最高檔)等。近期率領團隊研制復旦白澤大模型靶向安全評測平臺,形成多項決咨建議,并在百度、阿里、華為開展落地實踐。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秦浩桐,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后研究員

秦浩桐,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后研究員,2024 年博士畢業(yè)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師從李未院士和劉祥龍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效深度學習,在 IEEE TPAMI、IJCV、ICML、NeurIPS、ICLR、CVPR、ACL 等頂級會議期刊發(fā)表論文 30 余篇,多次被選為 Oral、Spotlight。首次實現 1.1 位 LLM 量化并獲 IEEE Spectrum 專題報道,多項成果落地頭部 AI 企業(yè)和開源框架。入選百度獎學金(全球 10 人)、字節(jié)跳動獎學金(全國 10 人)、Electronics Best PhD Thesis Award(全球 2 人)等榮譽。擔任多個 CV/AI 會議期刊的領域主席、客座編輯等。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饒安逸 斯坦福大學博士后研究員

饒安逸研究以人為中心的電影智能創(chuàng)作工具。他參與的工作包括 ControlNet、AnimateDiff、MovieNet、Virtual Studio、Shoot 360 和 CityNeRF,并獲得馬爾獎(ICCV 最佳論文獎)。他創(chuàng)辦了 CVPR 24、ICCV 23、ECCV 22、ICCV 21 創(chuàng)意視頻編輯和理解研討會,SIGGRAPH 24 生成模型課程,和 2023 年巴黎人工智能短片電影節(jié)。他還擔任人機交互國際頂會 UIST 24 聯合籌辦主席。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田然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生、Waymo 實習研究科學家

田然的研究方向聚焦于具身智能體與人類價值觀的對齊, 致力于使無人駕駛汽車和人形機器人等具身智能體能夠安全地服務于人類。他的研究結合認知科學、深度學習和控制理論, 提出了解決具身智能對齊人類價值觀的算法基礎, 并設計了基于理論支撐的簡化落地方案。田然在頂級會議與期刊發(fā)表了多篇具有影響力的論文, 獲得了多項國際專利與榮譽。他獲得 2024 年高通創(chuàng)新獎學金, ICRA 最佳論文獎, 以及百度 AI 獎學金決賽入圍獎, 并被評選為 2024 年 “Robotics: Science and Systems Pioneer”, 該獎項授予全球 30 位年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科學家。他的研究成果吸引了頂尖機器人公司和無人駕駛公司的高度關注。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王立元 清華大學“水木學者”博士后、助理研究員

王立元,清華大學“水木學者”博士后、助理研究員。在清華大學獲得學士和博士學位,導師為鐘毅教授和朱軍教授。研究興趣聚焦在機器學習和神經科學的交叉領域,以智能系統(tǒng)的持續(xù)學習能力為切入點,構建人工智能與生物智能的通用計算模型。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多次發(fā)表在 Nature 子刊、TPAMI、NeurIPS、ICLR、CVPR、ICCV 等頂級期刊和會議。模擬生物學習記憶的持續(xù)學習系統(tǒng)被選為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封面文章,受到國內外媒體的廣泛報道。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王文海 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后研究員

王文海,南京大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后。研究方向為視覺基礎模型研究,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書生”系列視覺和多模態(tài)模型核心開發(fā)者。在頂級期刊和會議如 TPAMI、CVPR、ICCV、ECCV、ICLR、NeurIPS 等發(fā)表了共 40 余篇論文,其中 19 篇為一作/共一/通信。研究成果獲得了總共超 1.8 萬次引用,單篇最高引用超 3000 次。研究成果分別入選 CVPR 2023 最佳論文,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青年優(yōu)秀論文獎,CVMJ 2022 最佳論文提名獎,兩次入選 ESI 高被引論文(前 1%)和熱點論文(前 0.1%),6 次入選 Paper Digest CVPR、ICCV、NeurIPS、ECCV 年度十大最具影響力論文。入選斯坦福大學 2023 年度全球前 2% 頂尖科學家,CSIG 優(yōu)博提名。擔任 CSIG VI 編委,IJCAI 2021 的高級程序委員會委員,以及 TPAMI、IJCV、CVPR、ICCV、ECCV 等多個頂級國際會議/期刊的程序委員會委員/審稿人。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謝恩澤 英偉達高級研究科學家

謝恩澤現為英偉達研究科學家,他在香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導師為羅平教授。謝博士發(fā)表 40 余篇 AI 頂會論文,谷歌學術引用超 13000 次。代表作 SegFormer 研究被英偉達官方評為一項富有遠見的研究,被整合進 NVIDIA TAO Toolkit。他的工作廣泛應用于工業(yè)界如自動駕駛,醫(yī)療 AI 等領域。曾獲 2023 斯坦福全球 2% 科學家,2022 年英偉達獎學金 Finalist Award(全球 15 人),世界人工智能大會 WAIC 2023 優(yōu)秀論文獎(全球 10 篇)。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徐英豪 斯坦福大學博士后

徐英豪為斯坦福大學博士后研究員,導師是 Gordon Wetzstein 教授,此前畢業(yè)于香港中文大學 MMLab,導師為林達華和周博磊教授。他的研究方向為生成模型和神經渲染。至今在 TPAMI、CVPR、ICCV 等期刊或會議發(fā)表二十余篇論文,Google 學術引用超過 2500 次。以第一作者身份連續(xù)四年在 CVPR、ICLR 等會議上,發(fā)表了 5 篇 oral/highlight 論文,曾榮獲 CVPR 2020 最佳論文候選以及 Snap Fellowship 榮譽提名。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姚遠 新加坡國立大學計算機學院博士后

姚遠,新加坡國立大學計算機學院博士后,研究方向為多模態(tài)大模型,成果論文入選 ICLR Spotlight、Nature Communications Editors' Highlights 等亮點專欄。谷歌學術引用量 3200 余次,開源項目 GitHub 星標 1.3 萬余次,開源模型下載量 43 萬余次。作為第一作者構建端側多模態(tài)大模型 MiniCPM-V 系列,其中 MiniCPM-Llama 3-V 2.5 連續(xù)一周在 HuggingFace Trending 榜單排名第一(同期前三名包括 Meta Llama 3、微軟 Phi-3-vision),并在GitHub Trending 和 Papers With Code Trending Research 排名第一。曾獲 2023 年度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AI 青年,執(zhí)掌未來十年的鑰匙,2024 WAIC·云帆獎得主揭曉

張松陽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青年研究員

張松陽,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上?萍即髮W聯合培養(yǎng)),現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青年研究員。先后入選獲騰訊犀牛鳥精英人才培養(yǎng)計劃、上海超級博士后計劃等。他在人工智能頂級期刊會議累計發(fā)表文章 20 余篇,谷歌學術引用超 2000 次。他領導團隊研發(fā)的OpenCompass 大模型評測體系,被微軟、阿里、騰訊、百度等大模型企業(yè)和科研機構廣泛應用。

同時,他也作為主要成員參與 InternLM 大模型研發(fā),并先后在 ICCV/CVPR 等國際競賽中獲得多項冠亞軍。

關于WAIC云帆獎

作為全球首個針對人工智能青年技術人才的獎項,WAIC云帆獎于 2020 年設立,分「璀璨明星」和「明日之星」兩大類別,由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機器之心、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學術聯盟和 AI 青年科學家聯盟負責評選和運營。

經過嚴格的篩癬評定與審核,共選出 123 位人工智能軟硬件領域的青年技術人才,其研究成果、開源項目或產業(yè)實踐為 AI 發(fā)展,尤其是中國 AI 開發(fā)者生態(tài)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云帆獎每年 4 月開始征集,并于當年 WAIC 期間舉行頒獎典禮,持續(xù)提升人工智能人才交流平臺及社區(qū)構建,助力中國人工智能學術和產業(yè)的發(fā)展。

贊助本站

AiLab云推薦
展開

熱門欄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5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實驗室 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公司動態(tài) | 免責聲明 | 隱私條款 | 工作機會 | 展會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