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未來編輯部 新潮學生
曾曼睿俞汶希
王明月 黃佳琪
指導老師|白凈
編輯| 盧 璇
運營| 俞汶希
責編| 黃璽澄
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占南京,開始了持續(xù)6周、長達四十多天的大屠殺。據(jù)二戰(zhàn)結束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軍事法庭的判決,有30萬中國平民和戰(zhàn)俘被日軍殺害,約2萬名中國婦女遭到日軍奸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軍縱火燒毀,財產損失不計其數(shù)。
這是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是侵華日軍公然違反國際條約和人類基本道德準則的罪惡行徑,是應當被永遠銘記的人類歷史黑暗一頁。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銘記歷史、講述事實是對歷史應有的尊重。當下,人工智能不斷發(fā)展,當我們向人工智能提問“南京大屠殺”時,會得到什么樣的答案?它們是否能夠還原1937年那場長達六周的慘絕人寰的暴行?它們的敘述是否忠實歷史,是否擺脫了偏見?
在第十一個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新潮對國內外人工智能關于“南京大屠殺”的回答展開調查。
關于南京大屠殺有關事實的回答
新潮分別選取國內外知名度較高的人工智能進行比較,國內選取了文心一言、智譜清言、豆包、Kimi、深度求索(DeepSeek),國外選擇了ChatGPT、Bing和Gemini,請人工智能就南京大屠殺事件做介。
新潮調查發(fā)現(xiàn),上述人工智能都可以準確并且條理清晰地回答出南京大屠殺的基礎史實,如事件真實性、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持續(xù)時間、遇難人數(shù)、遇難人群等。但是面對部分存在爭議或主觀性強的問題時,人工智能的回答出現(xiàn)了差異。
針對不同身份主體回答問題的差異
在提問過程中,我們注意到國外人工智能在面對不同身份的提問主體時,其回答內容也存在部分差異。
我們選取了海外比較有代表性的三個人工智能ChatGPT、Bing、Gemini展開提問,在提問時設計了不同的提問主體,分別是“歐洲學生”“中國學生”和“日本學生”,在主動表明身份后用英語、漢語和日語提問。
關于“南京大屠殺”,Gemini面對中國學生提問時,始終強調這是史實,是暴行,使用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深重的災難”“難以估量的精神創(chuàng)傷”“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本質”“成為中日關系歷史上一道難以愈合的傷痕”等語言;而面對歐洲學生和日本學生,則完全沒有出現(xiàn)情緒強烈的詞匯。
下表摘取Gemini面對不同主體時的回答用詞,可以看出明顯的情感色彩差異。
Gemini針對不同主體給出了風格極具差異化的回答。面對歐洲學生,客觀冷靜,回答簡單克制;面對中國學生,Gemini除了使用激烈用詞,還額外給出了“銘記歷史,勿忘國恥”這一歷史教育意義;面對日本學生,幾乎不見激烈用詞,但回答更加細致,主動解釋了“為什么南京大屠殺被視為問題”“為什么對南京大屠殺有不同的觀點”兩個問題,在回答的最后還強調了“南京大屠殺是歷史黑暗的一頁,是絕不應該再次發(fā)生的悲劇”。
在回答“日本是否已經正式為南京大屠殺道歉”這一問題時,幾乎所有的人工智能都在有意迎合三方主體的認知模式。
ChatGPT給歐洲學生的回答比較中立,沒有對問題正面回答,而是強調中日雙方各自的立場;面對中國學生,明確表明“日本并未正式道歉,相關的道歉并不針對南京大屠殺,且不真誠”;面對日本學生,則說明“曾做過正式的道歉,只不過沒有被廣泛認同為正式道歉”。
對歐洲學生,Gemini說明“有對于戰(zhàn)爭的道歉,但并沒有針對南京大屠殺”;對中國學生,同樣表明“日本政府至今尚未就南京大屠殺做出正式的、明確的、無條件的道歉”;對待日本學生,雖然無法回避并沒有正式道歉的事實,但補充強調了“歷屆內閣已經表明了‘深刻的反省’和‘真誠的歉意’”來軟化負面評價。
在回答“當時國際上有沒有人對南京大屠殺進行譴責或采取行動、有哪些代表人物”時,三個人工智能給出的答案一致:都是圍繞“國際給予關注有限”展開。
值得注意的是,ChatGPT對這個問題呈現(xiàn)“兩面派”的回答,對中國學生強調國際社會因關注全球戰(zhàn)爭緊張形勢,而忽略了對南京大屠殺的譴責;但是對于日本學生,聲稱是由于國際社會重視與日本的外交關系,因而沒有采取有效行動制止。
在被問到“你認為日本是否應該對南京大屠殺進行深刻反思和道歉”時,人工智能在回答的措辭上出現(xiàn)較大的差異。
ChatGPT的態(tài)度一致,但在意義層面略有差異:面對歐洲學生提問,回答“日本作為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應當?shù)狼竵韨鬟_和平的價值觀,也有利于中日關系的深入”;對于中國學生提問,強調“道歉也是對中國人民的尊重”;對于日本學生提問,則采取了一種“諄諄善誘”的語態(tài),先說明這一行為造成了傷害,然后說明為了建立和其他國家的友好關系,道歉是必要的,然而整體上并未對南京大屠殺作出強烈的譴責,也沒有提及中國(而是用“其他國家”指代)。
Gemini對待歐洲學生提問,強調“構建一個更加和平和公正的世界”;對待中國學生提問,強調“需要各方以理性的態(tài)度進行對話和交流”;對待日本學生提問,強調“道歉不應僅是口頭上的,而應伴隨著具體的行動”“需要深刻反省”。
我們從回答中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十分審慎與冷靜地回答了上述問題,避免使用帶有強烈情感的詞語。同時,Gemini與ChatGPT回答問題的價值傾向存在著差異。ChatGPT更傾向于從全球視角出發(fā),用一種近乎“講道理”的方式,弱化兩國之間的對立;Gemini則更加務實,呼吁中方“理性”,建議日方給出“具體行動”。
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在面對不同主體提問時,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語言風格因主體而異,對中國學生強調史實與情感表達,對歐洲學生較為客觀中立,對日本學生則細致且注重解釋不同觀點。其次,會根據(jù)主體調整回應的話術,依據(jù)三方所持的立場給出較為對應的回答,試圖避免不必要的爭議。最后,盡管所有的人工智能在整體上都能夠遵循審慎和冷靜,但基于不同人工智能的訓練方式的差異,導致了他們表達上的不同。
由于日語、中文、英文在語法結構、詞匯選擇和表達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下的表達習慣也不同,訓練大模型通常使用相關語言的語料,這可能是影響人工智能對文本理解,進而影響答案的呈現(xiàn)方式。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國際社會為什么對南京大屠殺相對冷漠?
相比于猶太人大屠殺被廣泛認知和討論,同樣是大規(guī)模暴行,南京大屠殺在國際輿論場的討論卻明顯不足。為何這樣一場震撼人類良知的大規(guī)模暴行在國際社會中“失聲”?對這一問題,國內外人工智能的回答較為理性和客觀,新潮綜合多家人工智能的回答,試圖揭開國際社會對南京大屠殺相對冷漠的原因。
“信息傳播技術落后,是一大原因!幾乎所有人工智能都給出了這樣的回答。1937年,南京城中30多萬無辜平民遭遇屠殺,血淚斑斑。然而,當時的傳播技術卻使這一人類慘劇的聲音無法遠揚。加之傳統(tǒng)媒體在戰(zhàn)爭時期更傾向于報道與本國利益相關的事件,南京大屠殺的悲劇因此被淹沒。日本政府更是對信息進行了嚴格封鎖,并通過歪曲宣傳掩蓋事實,加劇了國際社會獲取真相的困難。
其次,地緣政治因素也是重要原因。在20世紀30年代的國際舞臺上,地緣政治的優(yōu)先級決定了各國的注意力所向。彼時,歐洲正籠罩在納粹德國擴張的陰影之下,戰(zhàn)爭危機一觸即發(fā)。相比之下,亞洲戰(zhàn)場的南京大屠殺并沒有獲得同等的關注,亞洲的苦難在國際社會的視野中被邊緣化,成為一場“遙遠的噩夢”。更為關鍵的是,日本早在1933年便退出了國際聯(lián)盟,這一舉動大大削弱了國際社會對其行為施加約束的能力。與此同時,一些西方國家出于戰(zhàn)略利益的考慮,不愿激怒日本。對于這些國家而言,維護與日本的貿易關系顯然優(yōu)先于關注南京大屠殺的悲劇。這些利益權衡,讓他們對大屠殺選擇了沉默,也為冷漠態(tài)度埋下伏筆。
再次,種族與文化偏見也對國際社會的態(tài)度產生了影響。當時的西方世界對亞洲事務和亞洲人民的苦難缺乏足夠的重視,一些國家甚至將南京大屠殺視為區(qū)域性或次要問題。特別是在20世紀30年代,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對非西方世界的災難普遍缺乏敏感性,關于戰(zhàn)爭罪行的處理機制也尚不成熟,最終導致了其對大規(guī)模暴行的譴責力度大打折扣。
二戰(zhàn)后,冷戰(zhàn)格局形成,一些國家為了與日本結成盟友,共同對抗共產主義威脅,對南京大屠殺的反思和討論始終保持謹慎,進一步降低了事件在國際范圍的討論。國際政治的復雜博弈,讓歷史真相也成為“可以犧牲”的一部分。
信息傳播的局限性、地緣政治考量、文化與種族偏見、國際關系的復雜性以及戰(zhàn)爭罪行處理機制的不足,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南京大屠殺的真相未能在國際舞臺上獲得足夠的重視。
歷史的記憶需要被重新拾起,不只是為了緬懷過去的苦難,更是為了讓世界從中汲取教訓,避免悲劇的重演。
在許多國外人工智能平臺中,部分關于南京大屠殺的敘述因為歷史文獻不足、文化敏感性不同以及話語體系的傾斜而顯得不完整甚至失真。這一問題不僅關乎技術的中立性,更關乎我們如何理解和傳播歷史記憶,以及如何讓被忽視的聲音在全球范圍內被聽見。
南京大屠殺不僅是中國的傷痛,也是人類歷史的重要記憶,它需要被全球更公正地理解與傳播。在面對人工智能敘述的不對等時,我們應通過加強歷史資料的共享與技術倫理的完善,確保每一段歷史都能被完整、公正的呈現(xiàn)。
銘記苦難,不是束縛于過去,而是為了以記憶守護未來,為和平與人類文明注入力量。
本文為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WeChina微觀中國”項目、未來編輯部一流課程的學生實踐作品。
歡迎您通過投稿、提供線索等方式,和我們一起,在宏大敘事里找到微觀中國!聯(lián)系方式:wechinatengxun@163.com。